这有违我们的道德直觉,因为我们觉得道德上的好人应该很乐于去帮助有需要的人,而不是不情不愿地去帮助人。
参见切斯特顿《异教徒》,生活•读书•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,第26页。于人事而言,生生必与他人共在,于是超越了单纯的生命问题而展开为生活问题。
来与作的关系所定义的存在论是知识论和形而上学的交汇点,也是时间问题和历史问题的转换点。是什么(being as such and such)并非因为事物本身之不变本质而是什么(as it is),而是作成什么就是什么(made to be)。(11)韩林德《境生象外》,生活•读书•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,第107-108页。农耕将生活系于土地而使自然之地成为生长之本地,即乡土,而乡土反过来成为了存在的精神基地——费孝通把中国精神定位为乡土中国可谓传神⑨。朱熹《周易本义》,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。
简言之,能够长存的文明必定对生活有着长久有效的解释,否则必因其解释能力之不足或脆弱而崩溃。天长地久而生长万物,因此天地蕴含一切存在之道,也就是人唯一需要效法之对象,所以圣人效天法地[1]《周易•系辞上》,试图与自然建立存在论的亲密关系(ontological affinity)而得到天地之庇护,使人道通达天道而分享天地生生之大德①,此乃无穷存在之道。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: 圣人,既得大本者也。
文革期间红卫兵的破四旧,立四新,无疑是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的产物。钱穆指出: 文化革命之口号则有礼教吃人、非孝、打倒孔家店、线装书扔毛厕里、废止汉字、全盘西化等。他的学生樊迟要求学习农业知识,孔子很生气,他说:这是奴隶干的事情,我才不干呢。圣人通达天地,明贯过去现在未来,洞悉三界现象,如孔子之百世可知,孟子之圣人复起,不易吾言。
中庸主义包括了死硬派和折衷派两种思想。不然,为甚么搞这么大的运动?。
1918年夏,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。1956年2月24日,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说: 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乐家,他把音乐列为六门课程中的第二门。然而,如果说毛泽东的性格热爱斗争而否定孔子,则未免将问题过分简单化。射于矍相之圃,盖观者如墙堵焉(《礼记?射义》)。
1973年8月5日,毛泽东叫江青去,同她谈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。这次批孔的文章差不多都是项庄舞剑,志在沛公 ,针对周恩来的。可是被骂了几千年,骂他就是两条: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。毛泽东还说:郭老对秦始皇、孔子的态度和林彪一样。
例如知仁勇,孔子的知(理论)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,是独断的,观念论的,则其见之仁勇(实践),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。他知道量变质,但畏惧其变,用两条战线斗争方法来维持旧质不使变化,这是维持封建制度的方法论。
在生活作风上,毛泽东也十分推崇孔子。拥护孔夫子的,我们在座的有郭老,范老基本上也有点崇孔啰。
什么是民国所宜?(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) 康先生又说,强要拆毁,非民国所宜。拉得太紧,弓弦就会断。不过,如果将毛泽东一生对孔子评价的转变,纯粹视作政治需要和个人性格热爱斗争,则未免将问题过分简单化。同时,他也需要利用斗争哲学,刻意树立对立面来转移人民因施政失误(如大跃进)而产生的不满情绪。然而,毛泽东对孔子并非全盘否定。对过去不能过于重视,但不是根本不要。
1930年5月,他在《反对本本主义》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研究,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,并号召干部: 迈开你的双脚,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,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,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,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,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,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,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。因为你那个书上有孔夫子的像啊。
事实上,毛泽东是把孔子当圣人看待的。民初政治黑暗混乱,几乎已到极点。
他骂樊迟是小人(《论语?子路》)。单就这独霸中国,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,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,也是不能不反对的。
社论由此批判刘少奇的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一书大肆宣扬孔孟之道,为孔家店招魂。因为周恩来一直努力纠左,所以这些批孔文章都用复辟、反攻倒算来影射他。李零认为: 孔子办教育、讲学问,这方面的话他喜欢,但他个性强,温良恭俭让,不喜欢。南京、济南、长沙的城墙很好,北京、开封的旧房子最好全部变成新房子。
当其肯定质的绝对安定性,这是同一律,也就是死硬派思想。于是,社会上陆续出现了孔教会、灵学会等名目繁多的宗教迷信团体,又出版了《孔教会杂志》、《灵学丛志》和《不忍》等杂志,狂热鼓吹恢复儒教主义,宣扬鬼神迷信,形成一股反对民主共和、否认科学的思想逆流。
他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耕田,他就说:不知道,我不如农民。江青曾两次接见梁效等写作组,指示说:现在的文章有点缺点,就是不讲现代的大儒。
他对孔子的学习方法十分推崇。在此刺激下,一些新文化的倡导者,如陈独秀、李大钊、吴虞等人,深感孔教与帝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,认为孔子所提倡的道德礼教,正是帝制的护符,非加痛斥,无法引导国民扬弃帝制,追求自由。
中国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,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,而且不实行劳动。或曰: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?入太庙,每事问。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。1939年2月20日,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对陈伯达《孔子的哲学思想》一文的观点提出商榷时指出: 关于孔子的道德论,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,加以更多的批判,以便与国民党的道德观(国民党在这方面最喜引孔子)有原则的区别。
在文革之前,他对孔子的评价有褒有贬,有时甚至自相矛盾,但总的说来还是肯定多于否定。过去的工作有成绩,但也有缺点,主要是左的偏向。
劳动人民怎样回答他呢?有位正在耕田的老农看到孔子,说他不过是个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的、只会过不劳而获生活的寄生虫(《论语?微子》)。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,和不曰如之何,如之何者,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这两段话。
这样,毛泽东就透过古今对比,论证孔子对教育的贡献,并指出其教学方法可资借鉴的地方。外国的好东西要学,应该保存的古董也要保存。